近日,由杭州迪视医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迪视微锋”眼科手术机器人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首例治疗眼底黄斑出血的视网膜下溶栓手术。这是亚洲范围内,眼科机器人的首例临床应用,也给整个眼科显微手术领域带来了重大技术进步。手术当天由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沈丽君教授,陈亦棋教授领导的眼底病手术团队,操作“迪视微锋”眼科手术机器人,通过外径100微米的显微注射针,在3分钟内将400微升溶栓药物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精准地注射到了患者眼底视网膜下腔中。在眼底手术操作过程中,医生使用器械围绕巩膜刺入点运动,徒手操作精度要求极高,视网膜黄斑区中心凹的平均厚度约为250微米,发生病变后可能进一步变薄,理想的器械运动精度为10微米以内。而人手先天存在约100微米的无法克服的生理抖动,即使是最顶尖的医生,也难以避免。这种抖动极易在复杂而精细的眼科手术中产生切口组织的撕扯,难以在微米级别范围的病灶进行精准操作和稳定注射,影响术后愈合和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此外,目前资深眼科医生数量少,培育周期极长,徒手细微操作压力大。
针对这些临床痛点问题,眼科手术机器人被认为是缩短医生学习曲线、突破人体生理操作极限的有力工具。目前在国际上仅欧洲、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少数几家公司和科研机构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和产品开发。而由迪视医疗全自主研发的眼科手术机器人“迪视微锋”已经率先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其独有的柔性安全控制,达到国际领先的3微米的运动精度,成为全球这一领域的佼佼者。早期动物临床数据显示,相较于临床医生徒手操作85.5%成功率,“迪视微锋”眼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的视网膜下注射的成功率可提高至100%。 此次眼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于治疗包括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AMD)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该部位的出血会导致中心视力急剧下降,如不进行治疗,大部分患者无法自愈。根据国际防盲协会的统计,AMD及其并发症是世界上第三大致盲疾病,是人口老龄化国家主要致盲原因。2020年全球有1.96亿人患有AMD,2040年将增加到2.88亿人。
浙江省人民眼科中心主任沈丽君教授表示:对医生而言,眼底视网膜手术需要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长时间的细微操作,压力大,手术时间长,保持同一姿势容易引发颈椎和手腕等职业病。以上这些都使得培养一名合格的眼底视网膜手术医生非常困难,平均培养曲线长达10年,并且受到年龄生理条件的限制。迪视眼科手术机器人的出现,让眼科医生多了一个重磅武器,减少医生的操作压力、突破人类生理极限,从而可以开展更新更精细的手术治疗,给更多患者带来福音。